数字时代父母成"新文盲":不会用智能手机 微信等

http://www.youth.cn  2014-04-03 14:44:00  中国青年网

  前段日子,微博上出现了一组送给父母的“手绘微信说明书”。看上去让人很感亲切的手绘图本触动了无数人的泪腺,引起疯狂评论转发。这本爱意浓浓的“说明书”共有7页,详尽画出使用微信聊天会进入的每一个界面,并在所有图标后都用彩色配文标注使用细则。

  这组图的创作者是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的张明,现在北京从事儿童美术推广工作。谈到创作的初衷,他直言,看到自己的爸妈因为不会用微信,心里着急,便想到利用专业特长绘制一个详尽的教程,希望通过这种直观方式教会他们使用,慰藉老人牵挂儿子的心情。张明意识到,许多让青年人感到便利的新东西,让家里的长辈们接受起来有些无所适从。

  随着“手绘微信说明书”转发量的增多,微博留言“跪求全套高清照片拿去打印给爸妈”的呼声不绝于耳。这个迅速升温的话题,从另一方面折射出移动互联时代数字生活的新门槛。高科技浪潮下的数字生活给青年人带来了便捷与高效,本应简单易行、无师自通的“傻瓜型”数字化应用,在年长者的眼中却变得高深莫测起来。

  数字时代新“文盲”?

  家里的电视上突然多了数字机顶盒,一不小心拿错了遥控器或按错了按钮,画面就怎么也进不到想看的节目;手机也不仅仅是打个电话或是收发短信那么简单,里面的花样越来越多。用做农产品批发生意的53岁的赵先生的话说,智能手机的触屏“就像一只泥鳅,手随便抓住哪里都动”。

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李同学用微信给妈妈发了句“么么哒”,微信界面中自动出现特效,落下一连串表情,结果妈妈回信息称“被突然掉下来这么多人头吓了一跳”。

  就连“借互联网的东风”崛起的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,也没能让自己的父母在数字生活中领先一步。2014年2月27日,马云在互动平台“来往”上发声,反思打车软件可能会伤害老人的利益。他称自己的父母由于不会使用打车软件,“不仅不能享受到竞争红利优惠,连起码的打车服务也没有了。我父亲说要不是我公司参与这个竞争以及看到很多年轻人喜欢,他早骂上门来了。”

  广州市少工委发布的《2013年广州少先队员媒介素养调研报告》显示,30.5%的小学生和21.2%的小学生分别在平板电脑和手机上使用QQ和微博等社交媒体,58.1%的小学生“刷微博”,55.1%的小学生“开微信”。相比之下,无数中老年家长却在新生事物面前“竞折腰”。即使是在大学生稀缺年代曾经接受高等教育的“天之骄子”,倘若不跟紧潮流,也可能在进入“知天命”之年沦为数字时代下新的“文盲”。

  “我爸妈习惯了传统生活方式,对诸如电脑、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毫无兴趣。”正在北京读研的张同学每次回家并不需要回答父母有关数字生活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。另一位伍姓同学家里的情况正好相反,她笑称自己竟然是家里最晚学会使用无线网络的人,老爸老妈紧紧跟随数字时代的步伐,各种潮物都愿意率先尝试。家里早已购置了3D电视,爸爸的手机也频频更换新款,至于熟练掌握各种应用软件,例如社交工具和视频客户端的操作,对于伍同学的父母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。

  不过与此相比,较为普遍的现象是,多数中年家长受阻于入门缓慢,但是他们的接受态度比较积极,一旦掌握,便也乐在其中。

  把智能手机说成“泥鳅”的赵先生用上了儿子给买来的新手机后发现,与以前的手机相比,新手机屏幕大、字体清晰是显而易见的优势。自从学会使用天气预报等应用,他的生活和资讯都方便和丰富了起来。

  付同学的母亲学习微信,从注册到发送语音信息,经历了一次女儿、儿子为保证耐心“轮班上岗”讲解的艰难过程。现在付妈妈作为熟练掌握微信的小区“第一人”,已经开始教广场舞的同伴们一起使用。据付同学描述,妈妈经常在微信中与邻居朋友讨论哪里的菜便宜、哪里有打折信息,以前打电话挨家挨户通知广场舞排练时间的举动,也演变成在微信里“吼一声”。

编辑:刘畅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返回首页>>

http://www.youth.cn/wrzn/wrfm/201404/t20140404_4971474.htm
数字时代父母成"新文盲":不会用智能手机 微信等
gb2312
  • Youth.cn.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
  •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