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| 最新关注 | 图片头条 | 专家顾问 | 弟子规 | 为人子女 | 为人父母 | 为人师长 | 颂父母恩 | 孝亲故事 | 和谐讲堂 | 刘冰专栏 | 诵读经典 | 演唱经典 | 醒堂木
 
·男子自称"副部长之子"诈骗煤老板千万元
·高中生因父母心中郁闷杀死班主任妻子
·一家三口劝架反遭追打 女儿被砍
·济南招行"拼爹门":关系名单被证属实
·女子炫公安男友 三亚警方:正在调查
·男子自造14支枪杀死患病父母
·父亲因12岁女儿偷800元钱将其当街捆打
·鹩哥被教坏爆国骂"关禁闭"学文明语
·女子地铁遭色狼"咸猪手"公布照片声讨
·真正"冷血无情"并非教授笑评民工冻死
·男子假冒公务员与数个女孩谈恋爱
·母亲为女儿择婿定10条标准 吓坏网友
·“笑评民工冻死”根因还是缺乏尊重
·1男1女和1婴儿横穿沪宁高速 当场身亡
·上非诚勿扰副乡长拒多名白领
U020120415591945911089.jpg
六个子女赡养不起一个父亲?.jpg
·白亮亮:给妈妈的一封信
·马冬海:水调歌头
·程军:母亲的退休证
·颜崇道:伯愈泣杖
·一纸寂寞:有爱不觉天涯远
·李建军:父爱如山
·楼玮 斯国东:默读父亲
·曹翠:回家了
·王祥山:孝顺的滋味
·高林俊:妈妈做的打卤面
·梅子:孝亲莫等待
·刘文:真情永在 父母情怀
·郑苑文:父亲的眼泪
·廖平女:忆养娘
·朱克波:红苹果·红手印
开学装备有点贵 家长吃不消

您所在的位置: 为人子女频道 >> 最新关注
http://www.youth.cn   2012-08-21 08:59:00 中国青年网  我要评论

  新学期在即,学生和家长纷纷为开学做准备。近日,记者走访各商场发现,文具、数码电子产品等学习用品进入销售旺季,大笔的开支让不少家长吃不消。

  教辅产品销量增

  8月17日上午,记者走访多家商场看到,铅笔盒、笔记本、书包等学习用品均被摆到显眼位置,部分商场专门开设文具销售专区。在位于昆嵛路附近的一家商场,只见入口处设置了文具专柜,十多名带着孩子的家长在此选购。“卖得最好的要算笔和本。”一名工作人员说,进入8月中旬,购买文具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,销量也比平时多出至少1倍。

  学习机等教辅产品也成了中小学生的购买对象。18日上午,在市区一家书店,不少学生扎堆购买参考书。“我的物理不行,得多买点习题类的书,以便课后多做练习。”即将上初四的学生小李抱着3本参考书说。

  数码产品受青睐

  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逐渐发放完毕,不少大学生开始置备上学的必需品,其中数码产品成为首选,而箱包等日常用品销量也有所上升。

  “这个价格已经很便宜了,再不买,促销活动就结束了。”18日上午,在市区一家手机卖场,一名销售员向市民李女士和她儿子晓军介绍着几款手机,最终李女士买下了一款4800多元的触屏智能手机,拿到手机的晓军十分兴奋,他说高考结束后,班里很多同学都去购买了智能手机。该销售员说,7月份以来,店里就迎来了一股购机潮,七八成顾客都是准大学生。

  据一商场电子产品专柜销售员介绍,近期电子辞典很好卖,很多孩子觉得相比厚重的纸质辞典,电子辞典方便又实用。

  大笔开支让家长吃不消

  17日晚,在市区一家商场内,市民郑女士陪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置办开学装备,尽管购物篮已经被书包、铅笔、田字格本等塞满,可郑女士的孩子仍不打算停手。“看来这次又得花个两三百元了。”郑女士无奈地说,每年孩子要开学时,都要买新文具,写的画的用的,一样也不少。现在孩子用的文具款式新颖花样也多,一个铅笔盒少说也要10多元,书包动辄上百元,前天刚给孩子买点读机就花了300多元,粗略算下来,最近光是买文具就花了近千元。

  家住环山路某小区的高女士说,短短几天内,给即将上大学的儿子花费了上万元。“儿子高考成绩不错,我就想给他买个好手机,光是手机就花了近5000元,还给他买了个2000多元的卡片机。”高女士说,除了数码产品,还给儿子买了新衣服、脸盆等日常用品,这些就花了上万元,她和丈夫都是工薪阶级,这么花销实在有点让人吃不消。

  对于这种现象,业内人士表示,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消费,不可盲目购买,不但滋生攀比心理,还容易耽误孩子学习。

 
 

编辑: 葛梦阳 来源: 威海新闻网
 
相关资讯
· 大学开学 家长也患上"焦虑症"
· 新生开学90多岁奶奶无人照顾
· 开学在即孩子上学接送成问题
· 人大附小未回应“学生迁校”
·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:垃圾分类
· 学校、学生齐发倡议 呼吁家长“放手”
· 74岁教授看学生不学习感心痛
· 武汉一培训学校学生食物中毒
· 台北体验学生“营养午餐” 监管严格
· 南航回应学生被分尸事件(图)
更多新闻 进入为人子女频道
关于青网 | 联系我们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
Cycnet.com,Youth.cn.
版权所有: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