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| 最新关注 | 图片头条 | 专家顾问 | 弟子规 | 为人子女 | 为人父母 | 为人师长 | 颂父母恩 | 孝亲故事 | 和谐讲堂 | 刘冰专栏 | 诵读经典 | 演唱经典 | 醒堂木
 
·男子自称"副部长之子"诈骗煤老板千万元
·高中生因父母心中郁闷杀死班主任妻子
·一家三口劝架反遭追打 女儿被砍
·济南招行"拼爹门":关系名单被证属实
·女子炫公安男友 三亚警方:正在调查
·男子自造14支枪杀死患病父母
·父亲因12岁女儿偷800元钱将其当街捆打
·鹩哥被教坏爆国骂"关禁闭"学文明语
·女子地铁遭色狼"咸猪手"公布照片声讨
·真正"冷血无情"并非教授笑评民工冻死
·男子假冒公务员与数个女孩谈恋爱
·母亲为女儿择婿定10条标准 吓坏网友
·“笑评民工冻死”根因还是缺乏尊重
·1男1女和1婴儿横穿沪宁高速 当场身亡
·上非诚勿扰副乡长拒多名白领
U020120415591945911089.jpg
六个子女赡养不起一个父亲?.jpg
·白亮亮:给妈妈的一封信
·马冬海:水调歌头
·程军:母亲的退休证
·颜崇道:伯愈泣杖
·一纸寂寞:有爱不觉天涯远
·李建军:父爱如山
·楼玮 斯国东:默读父亲
·曹翠:回家了
·王祥山:孝顺的滋味
·高林俊:妈妈做的打卤面
·梅子:孝亲莫等待
·刘文:真情永在 父母情怀
·郑苑文:父亲的眼泪
·廖平女:忆养娘
·朱克波:红苹果·红手印
不要低估青少年的阅读能力

您所在的位置: 为人子女频道 >> 为人师长
http://www.youth.cn   2012-02-26 16:16:00 中国青年网  我要评论

  一家之言

  □袁伟时

  只有疑问才能得到知识

  最近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逝世,各地有很多介绍,有没有人注意到乔布斯的思维?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。乔布斯说过一句话,我印象很深。他说,我愿意将我全部的科技换取跟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交谈。为什么这位一代天才会有这样一个结论,原因在哪里?

  苏格拉底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,一个,他的社会责任感。他说他是一个牛虻,国家好像一匹硕大的骏马,它前进得太慢,我就要叮它,催它前进。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经典性的定义;就是知识分子要有责任感,对社会国家要监督,推动它前进。第二个,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方法有根本区别。孔子是灌输一些基本观点,基本信条,什么问题结论就是这样,他告诉你了,虽然讲举一反三,整部《论语》就是格言和信条。但苏格拉底,你看他的谈话记录,柏拉图他们记录下来的,都是教人怀疑,教人辩论,不断提出问题,让你思考。我想这就是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,也就是苏格拉底伟大的精神所在。乔布斯还谈到,他在研究工作的时候,对一千个事情说不,然后从这一千个说不当中,找到最好的一个答案和方案。这是什么精神呢?怀疑,批判,不要一下就有个结论。这是一种思维方法。苏格拉底的精神孕育了整个西方文化,使西方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东方文化。西方文化的源头也在东方,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精华,但是后来,它与贸易、工商帝国、市场经济结合,发展出现代的西方文化。人类的现代文化,不仅是西方的,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精华,源头在批判与怀疑。

  所以学习方法、思维方法非常重要。当我上课的时候,对我的学生一定讲个故事。我上世纪50年代在复旦念研究生,那时大家头脑很热。有一次我的导师从北京开知识分子会议回来,向我们研究生讲了一个事:于光远先生当时是中宣部的一个处长,做科学哲学的,那时叫自然辩证法。他说大家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疑问号是个勾子?他说对一切事情没有疑问的话,在知识的大海洋中就勾不到东西,只有疑问才能得到知识。这对我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。所以我一再和学生说,治学的起点在哪里?就是好奇和疑问。如果离开这条,就没有治学,也没有历史教学。

  应该教会学生方法而非知识

  回过头来说,历史教学应该怎样?假如所有人文学科的教师都能给学生一个这样的启示:要把批判、怀疑、好奇的精神,作为自己一生思想活动的起点。不一定做学者,做其他事也一样。乔布斯没有成为一个学者,但他在商业领域有这么大的创造,就是由于怀疑和批判。我想历史教学也应该这样,教会学生们方法,让他们以后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。

  这样去看我们的青少年教育就有个大问题:太小看青少年儿童了。从幼儿园、小学开始,就低估了他们的接受能力。那些儿童文学,很多都是很肤浅的。我印象很深的,我们小时候读意大利阿米契斯的《爱的教育》,觉得那个故事有什么好?太简单了。其实很多童话都是幼儿园时候听的,一进入小学,开始有了阅读能力后,那些孩子都不满意这些读物。他们想读的都是大人读什么、父母读什么,偷偷拿来看。我过去很不喜欢读《红楼梦》,感觉很婆妈,很繁琐,看几次都丢下来,看不完,一直到大学毕业以后,毛主席号召要批判《红楼梦》才把它看完。但是十多年前,有一次我的学生请我吃饭,带着自己的孩子,其中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小孩,说自己看《红楼梦》,看了五遍。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孩看了五遍《红楼梦》,这是不是个例外?不是。我一个小孙子念小学的时候,有个暑假我花了1000多元给他买了几十本书,除其中的《牛津儿童百科全书》外,其他的一个暑假都看完了。林达写的:《总统是靠不住的》等三部介绍美国法治精神的书,也看得津津有味。就是说,不要低估他们的阅读能力。

  激烈争论是最好的成长方法

  我知道的境外好的中小学,都在建设“书香校园”。中央教育研究所深圳实验学校多年来也提倡“书香校园”,一个星期要求看一本书。在这个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照本宣科、依照教材去教他们?有些历史教材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看完,白纸黑字都写着,用得着教吗?我想不用。要教的话,最好挑一批你认为好的资料,包括几种观点不同的,拿给学生看,看完后讨论。然后视他们思想的深度、有没有独立见解,给予适当评分。除汉语、外语等基本技能训练外,人文学科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讨论,有些自然科学也适用这个方法。发达国家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注意培养小孩发现问题,收集材料,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讨论的习惯,为什么我们不能彻底告别填鸭式教学呢?

  所有在大学工作过的,或者在大学做过领导工作的都知道,要让年轻教师成长起来,方式之一是组织讨论班。让他们读书,报告读书心得,然后自由讨论,甚至激烈争论,这是最好的成长方法。我们的教师完全有条件做到这条,为什么不这样做?对国家长远负责,对年轻人的长远负责,就要教会他们合适的方法。袁伟时

 
 

编辑: 张三明 来源: 羊城晚报
 
相关资讯
更多新闻 进入为人子女频道
关于青网 | 联系我们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
Cycnet.com,Youth.cn.
版权所有: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