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| 最新关注 | 图片头条 | 专家顾问 | 弟子规 | 为人子女 | 为人父母 | 为人师长 | 颂父母恩 | 孝亲故事 | 和谐讲堂 | 刘冰专栏 | 诵读经典 | 演唱经典 | 醒堂木
 
·19名清华大学生投笔从戎
·中国式放学
·我国划出师德红线
·儿童频受伤害社会需要检讨
·“读书无用论”是个伪命题
·15岁男孩考入名校本硕博连读
·“95”后新生的大学梦
·新鲜第一天
·乡村医生养老待遇不得低于低保
·央视《开学第一课》开播
·南京《小学生生活手册》出炉
·小学生“减负令”知多少
·养老服务业突围
·武汉贫困儿童上幼儿园可申请补助
·教师性侵未成年人从重处罚
留守儿童暑期心声:快点开学.jpg
他们用扁担挑起“空心”农村.jpg
·甘建华:母爱絮语
·白亮亮:给妈妈的一封信
·马冬海:水调歌头
·程军:母亲的退休证
·颜崇道:伯愈泣杖
·一纸寂寞:有爱不觉天涯远
·李建军:父爱如山
·楼玮 斯国东:默读父亲
·曹翠:回家了
·王祥山:孝顺的滋味
·高林俊:妈妈做的打卤面
·梅子:孝亲莫等待
·刘文:真情永在 父母情怀
·郑苑文:父亲的眼泪
·廖平女:忆养娘
入园第一步 孩子走得比父母稳

您所在的位置: 为人子女频道 >> 为人父母
http://www.youth.cn   2013-09-04 13:00:00 中国青年网  我要评论

  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“世博宝宝”出生数达17.51万人,今年,孩子们到了入园年龄,幼儿园迎来入学高峰。如何让这些在家庭里众星捧月的宝贝顺利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,成了开学初的“重头戏”。

  昨天上午,3岁的隽仪在爸爸的陪伴下踏进了思南路宝宝班的教室,当看到老师伸手来迎接她时,小女孩转身与爸爸说了声“再见”,就落座享用早点。对女儿的“风平浪静”,爸爸有些意外。

  为了缓解宝宝与家人的分离焦虑,思南路幼儿园设计了“走近宝贝”小班入园适应性活动,帮助宝宝逐步信任老师、接纳环境,循序渐进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。老师们发现,在入园这一环节,孩子的表现要好过一些家长。

  孩子适应很快

  8月31日是入园适应性活动的第一天,思南路幼儿园里,套圈、塞片片、敲小球、推小车等游戏一字排开,令孩子们兴奋的是,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玩球、玩沙。这些游戏是幼儿园根据小班孩子们的特点设计的。第一天的主题是“开心大花园”,为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好玩的地方。

  第二天的活动移到室内,帮助幼儿熟悉生活环境,认识卡通形象的班标和属于自己的标识。第三天更进一步,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老师,愿意亲近老师。“这三次适应性活动是逐步递进的,为的是帮助孩子尽快建立安全感,减缓入园焦虑。”思南路幼儿园园长吴闻蕾介绍说,这一做法已经施行了几年,在帮助幼儿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自然过渡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,因为对环境和老师有了一个熟悉的过程,到正式开学那天,吵闹哭泣的孩子明显减少。

  家长担心过度

  相比于调适幼儿的心理,老师们反倒觉得家长情绪的疏导更为棘手。在亲子活动前一天的“家长约见”活动中,吴老师已经领教了家长的焦虑:孩子哭闹怎么办?孩子不会自己吃饭,老师会喂吗?孩子性格内向,会不会被欺负?这些都是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。

  老师们也发现,一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错,但回家后却又表示不愿上学,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的问话引发了他们的负面情绪。有的家长积累了一天的担忧,一接到孩子就问:今天在幼儿园哭了吗?有小朋友欺负你吗?老师凶吗?在吴老师看来,家长问话有思维导向的作用,家长要注意掩藏自己的焦虑,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询问孩子的在园表现,如担心孩子哭闹,可以问“今天你在幼儿园开心吗?”

  “孩子入园,家长们担心很多,但真正做到有效安抚的却不多。”吴老师说,“80后”家长对育儿理论的关注度很高,但关键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。思南路幼儿园入园适应性活动特地安排在双休日,方便爸爸妈妈亲自陪宝宝参加,但仍有不少孩子是由祖辈家长带来的。在家长单独约见时,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,一些年轻的父母竟然全然不知,说要回去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。这让老师们有些哭笑不得。 本报记者 王柏玲

 
 

编辑: 张逸群(实习生) 来源: 文汇报
 
http://www.youth.cn/wrzn/wrfm/201309/t20130904_3821451.htm
入园第一步 孩子走得比父母稳
gb2312
相关资讯
· 母亲不满孩子哭闹将儿子活活摔死
· 家长不能把孩子扔给学校了事
· “送孩子”
· 玩是学习也是孩子的一种权利
· 开学第一课教孩子什么?
· 孩子穿成小大人,你怎么看?
· 教育专家提倡“最佳挫折”理念
· 山村教师扎根乡村27载
· 父母子女打响“网络侦查战”
· 孩子越大越爱顶嘴?
更多新闻 进入为人子女频道
关于青网 | 联系我们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
Cycnet.com,Youth.cn.
版权所有: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